昨天,山西与上海队的比赛在进入第三节时,发生了一场关于张宁的违体犯规的争议。这场争议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,不仅现场的咪咕解说员对裁判张磊的判罚表示了疑虑,认为动作并不算大,不应判为违体。资深媒体人赵探长与三士带刺也对判罚表达了质疑。同样,我也在赛后表达了个人观点,对张宁的判罚持不同意见。
然而,在众多声音中,裁判专家丁佳宁站出来为这次判罚做了权威解读。他首先肯定了张磊的判罚,并解释说,近期FIBA为CBA进行了裁判培训,昨天的案例与官方案例有着高度的相似性。丁佳宁解释说,在攻防转换的过程中,张宁所做动作在篮球规则中是关键点。当防守队员在未冲球去抢的情况下,直接抱抓第一个进攻队员,就构成了违体犯规C4。这完全符合教科书般的标准。
虽然我们的球员在比赛中对规则的学习和理解尚显不足,往往对自己的动作是否违体感到迷茫。包括部分媒体人在内,可能对规则的理解不够深入透彻,因此出现了不少为张宁发声、认为不应该给予违体判罚的声音,甚至有人提出了申诉的请求。但丁佳宁强调,违体犯规的判定并非只看动作大小,粗暴或轻柔的动作都可能被判为违体。比如洛夫顿持球时若被粗暴对待就是普通犯规,但若在未持球时就被抱人则构成违体。
然而值得注意的是,丁佳宁并没有对王哲林受伤后比赛被突然吹停的争议进行解读。这暗示了张磊在此次比赛吹停上的错误。我们都知道裁判也是人,偶尔也会出现错判和漏判。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,裁判不仅有人类的属性,他们的决定还会受到个人感情和倾向的影响,导致比赛中出现偏向某方的判罚。例如,有人踢裆只被吹违体,而另一些相似的动作却未被吹罚;有人吼叫被判技术犯规,而另一些人同样的行为却被忽略。就像张宁昨天的动作,尽管它并不是首次被判为违体动作,但它依然在广大媒体人和球迷中引起了质疑。
尽管如此,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裁判的错误并不代表整个比赛的失败。有错就改是进步的标志。我对于一些观点的坚持也并非全然不变。同时我也认为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。希望我们的球员、教练、媒体人和球迷们都能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理解比赛规则,避免类似的争议再次发生。因为只有这样,我们的比赛才能更加公平、公正和有序地进行下去。